第二届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大会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024.5.18-20 · 福建省厦门市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邀请全国植物科学家、专家学者以及行政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和保护单位的代表,共同探讨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

大会特邀报告人

匡廷云

 

  匡廷云,植物生理学家,女,1934年12月生,四川资中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62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 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 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 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 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

黄璐琦

 

  黄璐琦,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春全

 

  朱春全博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项目实施总监,兼职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第九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北京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0~2005年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林业项目主任,后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实施总监兼长江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认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管理、林产品贸易、林业政策、杨树人工林经营,树木生理生态等。
 

于丹

 

  于丹,武汉大学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科研项目3项。参与研究的项目《黄河渔业资源调查》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生生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植物生态学报》编委,《生物多样性》常务编委。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采集一万余份植物标本,发表新种7个,参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1996年提出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植物名录。1996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科研项目3项。参与研究的项目《黄河渔业资源调查》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健

 

  张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入选者。2009年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3年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宏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态信息学等研究和教学工作,在PNAS, Journal of Ec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5篇。以第一作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其他合作文章20余篇。

汪小泉

 

  汪小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副主编、 Plant Biology 等刊物编委。主要从事植物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近年来对裸子植物和青藏高原植物的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和地理分布格局成因开展了系统、 深入的研究工作,重建了种子植物的深层进化关系,取得了重要成果。1997 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9 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 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2009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2011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魏建和

 

  魏建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副所长。兼海南分所所长,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北京、海南)、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负责人,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人、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保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多年聚焦珍稀濒危药材再生技术和优质药材新品种选育重大创新研究,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沉香等珍稀南药诱导形成机制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尹伟伦

 

  尹伟伦,1945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本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曾在英国Wales大学、比利时Antwerp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法人,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北京林学会理事长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守攻

 

  张守攻,1957年7月1日生,男,汉族,安徽淮南人,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专家,中共党员,“十七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获北京林学院博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林科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务。曾兼任国际林联执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现任中国林科院院长,兼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森林培育分会理事长。

陈进

 

  陈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Proceedings B 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2010年获中国科协首届“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称号。生于1965年11月,1986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大学毕业,2003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博士学位。曾任国家热带生物学与保护协会(ATBC)亚洲分会首任主席(2006-2009)、ATBC理事(2005-2007)、云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2005-2015)。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动植物关系、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际刊物发表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roceedings B,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Oikos等研究论文70余篇。

覃海宁

 

  覃海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研究领域与课题:植物分类学、科学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早期开展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系统学研究以及滇黔桂植物区系研究,后期从事物种信息及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和“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等项目和数据库(网站)的实施和建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1项,973课题1项(研究骨干),以及多项部委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和参加完成数字标本馆等数个国家级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杨庆文

 

  杨庆文,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8月生,曾留学澳大利亚。兼任中国环境保护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副理事长,全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农业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野生稻保护与利用工作。目前主持有国家财政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农业国际合作专项、农业行业科技等10余个课题。研究内容包括野生稻微核心种质构建、野生稻保护理论与技术、分子标记定位、基因多样性分析、水稻起源与进化、新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发展动态,代表农业部多次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谈判。

洪德元

 

  植物学家 男,1937年1月生,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66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在专著《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中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学会

 

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国家植物园